软文代发平台 运送十一师移防冯正荣 1978年夏天,时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开国中将张震(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率工作组到西藏调研。 张震将军(左) 到西藏后,老将军上高山、到哨所、走边防;到机关座谈、去部队考察、下基层调研。通过亲临一线的考察,身临其境的走访,摸清了西藏边防的底数,弄清了驻藏部队的情况。 当时,驻藏部队实行实物供应。据统计,平均每个官兵每年大约需要一吨物资保障。那时候青藏铁路还未开建,驻藏部队的物资全靠青藏线和川藏线几个汽车团运输,消耗大量的车材和油料。而且,进藏道路艰险,每年都有不少官兵在行车途中牺牲,运输成本太高。 张震部长是一位经历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将军。他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西藏边防的情况,认为驻藏部队可以减少一个师的兵力,以减轻进藏运输任务的压力。 工作组回到北京后,张震部长向军委汇报了到西藏考察部队的情况,建议将步兵第十一师调出西藏,军委领导认可了他的建议。于是,当年12月18日,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步兵第十一师调防新疆的命令。 1979年4月,步兵第十一师沿青藏、川藏两线调离西藏。当时,我在汽车第十八团十三连担任指导员,我们连队接受了运送步兵第十一师移防的任务。 步兵第十一师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她创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陕北红军保留下来的唯一成建制的部队,是全军师级单位中红军连队最多的部队,是全军唯一的长期战斗在全国最艰苦地区的部队,也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驻防时间最长的部队,更是全国解放以后参加战斗最多的部队。 运送这样一支英雄部队移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接受任务后,我在军人大会作了动员,既讲了十一师的光荣历史,又讲了完成好这一特殊任务的具体要求。 四月初,我们连队将进藏物资卸到西藏林芝809库后,转入运送十一师移防的任务。 十一师的物资保障主要靠汽车团运输,我们常给十一师运送物资,对十一师的机关和几个团的驻地都比较熟悉。 十一师的师部在甲格,是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的一个小山村,天然形成的山地平台,也叫甲格台,分东西两个台,东台较大,师机关和直属队全驻扎在这里。西台较小,主要是部队的苹果园和菜地,还有一片森林。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驻防加朗米(加查县、朗县、米林县)。 根据运输任务安排,我们连队运送十一师三十一团的机关和直属队。 三十一团的驻地在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一个叫夏龙的村庄。米林县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与印控区接壤,藏语为“药洲”,是产药材的地方。1959年成立米林县,因县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地区管辖。 米林县离林芝八一镇只有70多公里,我们连队从八一兵站出发,不到半天时间就到了三十一团。我们在三十一团团部住了几天,对接承运工作,恢复车况。三十一团的干部战士忙忙碌碌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这次十一师移防,按规定只带装备,不带营具。十一师不愧是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英雄部队。移防出发前,他们把营具摆放的整整齐齐,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坏了的灯泡、坏了的门锁都换成了新的。战士们住的是木头做的大通铺,上面铺了一层青稞草防寒防潮,他们全部清理出房间,堆到了垃圾场。整个房间都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有一天上午,我到三十一团机关开协调会,在后勤处碰到了一个机关干部,他一直盯着我看,我看着这个人也有点面熟,但想不起来在什么地方见过。 我俩对视了几秒钟,他忽然问我:“你老家是什么地方的?” 我说:“甘肃酒泉的!” 他说:“你是不是叫冯正荣?” 我说:“你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叫白建华,我们是总寨中学的同学啊!在学校我比你高两级,你是全校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我认识你。” 我也想起来了,他是高年级的尖子生,1969年从学校参军到了西藏,十年时间了,没想到能在这里见面。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我问他现在团里是什么职务?他说是后勤处副处长。团里的后勤处是正营级单位,副处长是副营职。 我说:“分别十年了,我们有说不完的心里话,这次你坐我们的车出藏,路上时间长,我们聊天的机会多的很,到路上再聊吧!” 我要开会,打了个招呼就走了。 当天下午,白建华同学和他的另外两个战友来找我。他说,中午到藏族老乡家买了一只大公鸡,下午杀了,晚上到我寝室招待你吃红烧鸡。我满口答应了。 那时候西藏条件差,部队驻地没有饭店,买只大公鸡招待老同学,已经是饕餮餐了。 快到吃晚饭的时间了,一名和白建华同学下午来过的战友急匆匆地来找我。我以为他们把鸡做好了,请我过去吃饭呢! 那位战友见到我说,出大事了,今天的鸡吃不成了。 我急忙问怎么会事?他说出了事情的原委。下午我们把鸡杀了,用开水烫了毛,把鸡毛拔了以后,还有一些绒毛,我们就把战士通铺上清理出来的青稞草抱过来燎毛,刚把青稞草点燃,结果青稞草里一个雷管爆炸了,“砰”地一声炸到了白建华的脸上,当时鲜血直流,已经把他送到团卫生队了。 我一路小跑到了卫生队,看到白建华同学躺在病床上,医生正在给他清理包扎伤口。医生说,他需要转院治疗,暂时不能出藏了。 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情况,白建华同学为招待我受了伤,我心里也很难受。 我们的车队出发的时候,白建华战友已经转到了驻林芝的部队第115医院,他不能和我们一起出藏了。 第三天,运送三十一团机关和直属队的车队出发了,我坐带队车走在车队前面,连长李能好坐收尾车走在车队后面。 本文作者冯正荣(后)、文中出现的连长李能好(前排左)(作者提供) 李能好连长是1968年入伍的安徽省无为县人,我俩是连队的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同一张命令提升的连长和指导员。他是连队的技术能手,走在车队后面收尾,遇到抛锚掉队车他可以指挥修理工及时排除故障。 运送移防部队出藏,车上装载的既有装备,又有人员,责任重大啊! 我们连队上高原的40台,组成了一个大车队,浩浩荡荡从米林县的夏龙出发了。 当时跟我们车队出藏的是三十一团参谋长曹金忠,1958年入伍的河南省洛阳市人。他是我们梯队的最高指挥官。他问我是哪一年入伍的?我说,73年入伍的。那时候全军统一时间是1973年1月,后来规定入伍时间以武装部批准的时间为准,我们的入伍时间成了1972年12月。他说,你当六年兵就当指导员了,进步太快了。在我们师里73年入伍职务最高的才是副连。 我二十五岁就当了连队指导员,确实很年轻。我当指导员的时候部队只有干部和义务兵,没有志愿兵和士官之类的说法,连队的班长大多数都比我当兵早。那个年代风气正,不需要拉关系,干部的职务调整是党组织的事,当干部尽管把工作干好就是了,只要工作干得好,组织会有安排的。我刚当了一年副指导员,命令宣布了我才知道当指导员了。 曹参谋长坐着团里的北京212吉普车走在车队前面,我坐连队的带队车,时时和曹参谋长保持联系,保证车队安全运行。 当时曹参谋长规定,营以上干部可以坐车队的驾驶室,其他干部和战士一律坐车厢。 那时候的川藏线都是土路,车队跑起来尘土飞扬,像是一条土龙在翻滚,坐在车厢里的官兵到了兵站个个都像兵马俑。加之川藏线上多数是搓板路,一路颠簸,有的干部战士晕车,呕吐的厉害,遇到这种情况,我就批准他们坐驾驶室。 车队到兵站,移防部队的战士主动帮驾驶员擦车、扛背包、打洗脸水等等,十多天的行车,我们和移防部队的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当时移防部队的士气高昂,一路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经过十六天的行军,我们的车队在千里川藏线上翻雪山、穿林海、趟冰河、过塌方,做到了车没掉漆、人没掉皮,顺利到达四川省彭山青龙场火车站。 我们到达青龙场火车站的时候,成都军区副司令员陈明义将军带工作组给十一师移防官兵送行。我向陈副司令员汇报了一路行车的情况,陈副司令员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表扬。 陈明义将军 当年十八军进军西藏的时候,陈明义是十八军参谋长,后来他担任了西藏军区司令员,十一师是他的老部队。老将军对十一师的官兵充满着感情,当移防部队的军列缓缓开动的时候,老将军频频招手告别。 一路上我们和移防部队的官兵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军列缓缓启动了,我带着连队干部战士举起右手向移防部队敬礼告别。随着哐当、哐当、哐当的声音,列车车头冒着白烟向新疆方向进发了…… 后来白建华同学把伤治好后归队,从川藏线出藏。他从西藏出发前给我写信告诉了到成都的时间和地点,我约了同年入伍的同学于国林,专程从夹江县赶到成都给他送行。我们还到成都火车站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照留作纪念。 作者冯正荣(后)到成都火车站送文中出现的同学白建华(前排左)和于国林(前排右)合影(作者提供) 有一年,我回故乡探亲见到了白建华同学,他已转业安排在酒泉县招待所当所长,他还在招待所请我吃饭,席间我看到他的脸上还有疤痕。他笑着说,这个疤痕很有纪念意义啊!它既是十一师移防的纪念,又是见到老同学的纪念。 多好的一位老同学啊!遗憾的是几年前白建华同学因病去世了,这篇文章发表了,他却看不到了。 (注:本文插图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冯正荣:甘肃省酒泉市人,1954年2月出生,1972年12月入伍,入伍后就成了川藏线上的一名汽车兵。曾任连队文书,营部书记,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副教导员,宣传股长,兵站站长,宣传科长,大站政委,干休所政委。曾四次荣立三等功。在部队退休后,一直在川藏兵站部机关帮助工作到2021年。 作者:冯正荣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