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案件律师业务 “如果顺手,那就记得点个赞” 我是宛央,这几天都在深圳。 昨天住在凤凰花开满整个街边的酒店里,坐在窗边,听着雨声,心里觉得平静极了,想起电影《无问西东》,也想起《海街日记》,还想起很多以前读过的书,写过的文字。 也忽而不自觉想到了《红楼梦》里,林黛玉曾读过的李商隐的一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 于是,又随手打开《红楼梦》读了起来。 当然,现在再读《红楼梦》,肯定和从前关注的东西不太一样,现在更喜欢反复揣摩其中的细节,也更喜欢观察书里那些人物千回百转的命运。 这次读,其实一开篇不过几章,就有一个很有意思,也的确让我辗转反侧几乎失眠的观察。《红楼梦》里曹雪芹反复慨叹的一个东西是——万艳同悲,千红一窟,女性或者说人类其实都是同命运的。 我以前觉得虽然曹雪芹一开篇就暗暗告诉了读者这个结尾,但其实并没具体写。 但是这次读,我发现我错了。小说一开始,就通过三个女性,向读者展示了【人,无论如何都会在命运这条路上殊途同归】。 这三个女性,分别是林黛玉、香菱和妙玉。 我们具体来看: 第一回里,甄士隐抱着甄英莲(香菱)遇到一僧一道时,僧人对甄士隐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后来那僧人又说,让把香菱舍给他,不然,在元宵节后,就会连累甄家,家破人亡。 林黛玉在小时候,也经历了和香菱类似的事件。 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见到自己的外祖母,说起自己体弱的来由,这么说道: “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她,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几乎和香菱一样的命,都被僧人说需要出家才能化解人生大劫。 黛玉口里,那孤独的,需要远离父母亲友的,她和香菱都没选择去过的一生,后来谁过了呢? 是妙玉。 《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府修建大观园,迎贾元春归省探亲时,需要采买小尼姑和小道姑,负责相关事务的林之孝在回王夫人的话里,这么讲述妙玉的人生: “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 三个女性,说起来,都是那僧人口中“有命无运”之人。 都生在不错的家庭,都得父母宠爱,都有惊世骇俗的美貌,用现在的话来说,都算抓到了一手好牌。 但,尽管都算“无运”,曹雪芹还是写出了三种不同的“无运”,以及,我现在每次读,都会被她们面对【无运】时,所做出的应对而打动。 尤其是在林黛玉的身上,这种【无运】让我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关于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的深情,关于作者曹雪芹的天真与悲悯。 蒙曼讲《红楼梦》时,提到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她说现在很多人似乎有点把《金瓶梅》捧得太高,认为《红楼梦》很多地方都是模仿的《金瓶梅》,因此就把《金瓶梅》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上,但她不认同。蒙曼认为,《金瓶梅》的确写欲望和人性,写得极为出彩,但没有哪一部小说,可以写“情”写得比《红楼梦》好的。 是的,《红楼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它承认也描述《金瓶梅》里滔天的欲望,但它仍然保留了更巨大的,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都信奉着的【情】,是人情世故的“情”,也是情不知所起的“情”,中国老百姓真的就是靠这种东西存活下来的。 所以曹雪芹也让他书里的女性,都这样去存活。 明明林黛玉、香菱,都可以靠断情绝爱保平安,但他们的父母,以及她们本人都没有这样去做。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怎么给她改运的呢? 他完全逆着僧人给出的那条【断情绝爱】路。 林黛玉刚出场的时候,林家并没有落败。林如海是探花,祖上也有大功,林如海还是皇上钦点的巡盐御史,虽然林黛玉母亲早逝,可林家真的不差钱,不差名望。书里形容林家,用了这样一句话“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但是林如海却要把林黛玉送到贾府。 为什么呢? 因为他希望林黛玉去体会人世间更多的情感,和更多的人,建立起一种紧密的,关于情感上的联系。他不要黛玉过那种孤独的、荒凉的日子。 他也对黛玉说了自己的想法,说自己年龄大了,又不打算续弦,黛玉在林家既没有母亲,又没有兄弟姐妹,太冷清了,去了贾府,有外祖母,有舅舅,还有一堆兄弟姐妹,那样他也会放心。 林黛玉自己呢,也是在这番话下,动了心然后决定去贾府的。 我少时读《红楼梦》,总是误解林黛玉,认为她喜欢独处。但其实曹雪芹埋了很多细节和伏笔,都告诉我们,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的人。 就不说她和宝玉之间了,就是对薛宝钗,林黛玉也是渴望和她亲近的。 当和薛宝钗冰释前嫌收获了一段真正的友情时,林黛玉的兴奋遮掩都遮掩不住,那一回的情节里,林黛玉戏谑刘姥姥,打趣惜春,和李纨也开起玩笑,是一个活泼可爱,生动的不得了的姑娘。 再后来林黛玉和薛宝钗推心置腹,各自聊到自己的不容易之处,林黛玉不无期盼地在薛宝钗离开时对薛宝钗说,让她晚上得空再来陪她说会儿话。 对湘云、探春、惜春等等,黛玉也是渴望亲近的。林如海去世那一回,在那样大的悲伤里,林黛玉也不忘整理自己从家带来的笔墨纸砚,一心想要分给姊妹们。 她身体弱,其实并不适宜出门和玩耍,但大观园里哪一回的聚会也没少了林黛玉。 林黛玉从始至终都诚心诚意地等待着、期待着别人以为她不稀罕的【世俗的情感】。 她是渴望走进人群中的。孤独的,没有情感的活着,是林黛玉最不想要的一种命。 所以后来每回重读关于林如海和林黛玉这段父女之间的故事,都觉得很感动。 最懂林黛玉、最爱林黛玉的,还是他的父亲啊。是他把林黛玉送到这样一种世俗的、复杂的、有欲望,但更有情感的生活里来的,因为他知道林黛玉需要这些,他知道,一段普通的、正常的、健康的人生,也应该是如此。 所以林黛玉的【无运】里,也多了一些关于情感的运气。 爱情也好,亲情也好,友情也好,主仆情也好,林黛玉全都得到了,且得到的,还都是上品。 试问谁的一生,可以像林黛玉这样拥有一个连她夜里咳嗽了几回都要弄清楚的爱人,拥有一个为了她命也可以不要的紫鹃。 蒙曼说,《红楼梦》里全都是有命无运的人,曹雪芹也用【情】让他们去对抗【无常】了,但最后还是没给他们好结局,因此她认为是曹雪芹的个人经历造成了曹雪芹对世界的悲观。 我倒是有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觉得曹雪芹是很相信情的,他用【情】去帮林黛玉改运,他给了脱离情感的妙玉一个也就那样的结局,却让林黛玉在他创造出的这片情天情海里,得到了一切好的情感,看得出他的悲悯、天真,以及对情感的笃定。 他没有改掉林黛玉生命的长度,但是改掉了林黛玉生命的温度、厚度。 这就是《红楼梦》好看的原因,因为我们于细节处,认真看,总能看得到【情】的力量。 以及,从古至今,情感啊,都是人类最重要的信仰。 宛央说:宝宝们,如果顺手,记得点个赞啊。很重要的。 另外,我每次写《红楼梦》书评,都有很多读者问,有没有推荐的版本啊。最好看的版本,当然是脂评本啊。以前这个版本一直没货,最近有货了,三本才69元,我只加了运费放在商城里,不挣钱的,大家有需要的点击进入小程序买,然后不要捣乱式退货啊,真的成本太高了。 本期作者:林宛央。公众号:宛央女子。潇洒派生活者,畅销书作者,未来知名编剧。一个不走千篇一律的人生,却过得比谁都潇洒的姑娘。忌矫情,治拎不清,喜欢你的不盲从。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qiuxiangjie0122。 微博:@林宛央 个人公众号:宛央女子(Apple1990-kun)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