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因 继中考五五分流之后,又迎来教育大变革! 近日,一张图片在网上刷屏。 各地应逐年提高招生计划分配比例,到2023年将实现100%分配到校! 以前工作包分配,现在学校也包分配了吗? 100%分配到校,以后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上高中了? 这样中考分流还存在吗? 这项新规最近在网上炸开了锅,但不少家长对此都存在着疑问和误解。 具体是怎么回事,事关孩子,今天重点来讲讲。 100%按名额分配上高中? 有人欢喜有人愁 100%分配到校是什么意思? 在中考分流制度已然存在的前提下,这当然不是说所有孩子都能100%上高中。 而是说把重点高中的招生名额,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区域内所有的初中。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城镇的初中,还是农村的初中,是重点初中,还是相对薄弱的初中,都能够得到重点高中分配的入学名额。 具体分到多少名额,会和不同初中的学生规模、教育水平等相匹配。 是升上普高还是分流到职高,要看孩子所在学校能拿到多少名额,孩子排在学校前多少名。 而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均衡了教育资源,让师资力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学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上一个好高中。 为什么这么说? 以前,不管是你是哪个学校的,全部是按成绩,谁的分数在前谁录取。 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师资力量比较好的优质初中,拿走了重点高中的大部分入学名额。 而那些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学生,哪怕同样的刻苦努力,但因为缺乏好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跟不上,能够上好高中的寥寥无几。 但现在,每个初中都配有一定的名额,只要在本校排在前xx名,就有机会上重点高中。 这意味着,当地的孩子从“地区竞争”,变成了“同校竞争”。 举个例子。 以前分数第一,通过分数定输赢,这也就导致了A初中有80个学生有机会上重点高中,而B初中可能只有10个可以上重点高中。 但是2023年100%分配后,A初中分配到了60个名额,B初中分配到了30个名额。 以前,A初中的学生只需要PK掉B初中这样稍差学校的学生,就可以稳稳上理想高中,但现在他们需要和同校的尖子生,去竞争这固定的60个名额。而相对差的B初中,和师资力量强大、教学水平高的A初中相比,是没有竞争力的。有了固定分配的名额,他们只需要和同校的孩子竞争,达到录取线、综合素质分过关等硬性指标,在本校排名前30,就可以拿到重点高中的入场券。 对于薄弱的B初中学生来说,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将有更多机会上理想高中。 但对于优质的A初中学生来说,压力可能更大了。 从宏观来看,均衡了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之间教育资源,给了薄弱学校的孩子们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但具体到个体,尤其对于A初中这样成绩中上的孩子来说,冲击很大。 出发点是好的,但实施起来有些家长可能会抱怨。 因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比如B初中排名前30的学生都被重点高中录取了,而A初中排名第61名的学生,即便比B初中的那30名学生的分数高,却可能因为A初中名额限制了60名而无缘重点高中。 在现实中,“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能上重点高中,成绩好的学生却不一定能上”这样的例子,已经成为事实。 今年上海中考首次开启了“名额分配到校”,引发网络争议。 有人抱怨,也有人支持: 在师资力量那么弱、学习环境那么差的学校,还能够保持学习热情和自律,已经了不起,要是能够接受同等优质的教育,只会更加优秀。 更何况,当指标到达学校时,也会有分数线。能够录取的学生基本成绩在该学校的头部,因此,不存在不公平。 公不公平,只是相对而言的。 它在广义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教育均衡: 保证了薄弱初中学生有一定的机会进入重点高中,同时均衡分配了重点高中的名额。 对于某些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好消息,对于另一些学生而言,却是“不公平”。 但这项政策背后的本质,其实追求的是: 在同等学习环境下比成绩, 而不是甩掉恶劣学习环境下的优秀学生、寒门子弟。 不管2023年能不能够实现100%分配到校,成绩依然是王道。 不想被分流的学生,依然需要努力挤进50%,让自己有把握上普通高中。 而成绩中上的学生,更需要依靠优异的成绩,上岸重点高中。 没有文凭寸步难行, 职高生如何“杀”出一条路? 自从普职五五分流以来,一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的焦虑,让无数家长压力倍增。 网上甚至衍生出一个很火的词,叫做:“压力下沉”。 以前高考是孩子人生的分水岭,现在的孩子,在初中就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分叉口。 昔日同窗的好友,可能中考之后可能就不得不分道扬镳。 这样的变革,残酷吗? 网络上,对于分流的看法,呈现二元对立: 1.有的家长慢慢看开: 差生到了高中也是混3年日子,不如早早选定赛道,学个吃香的技术,未来过得也不会差。 2.有人寄希望于普及12年义务教育: 初中就分流到职高技校或提前进入社会打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太残酷,再给孩子3年,说不定到高中就开窍了。 说到底,都是在为孩子的未来谋求一条相对更好的路,好就业,将来的生活不至于过得太辛苦。 而在五五分流已成定局、12年义务教育尚未提上日程的当下,孩子们的人生会走向何方? 摆在他们面前的,大抵有4条路。 1.读普高进大学,毕业后小部分创业,大部分进企业当白领,从事脑力劳动,收入高低不一,但是相对体面轻松。 2.分流进入职高,努力专升本,曲线读大学,走第一条路的结局。 前段时间,#00后中专生每天训练5小时逆袭北大#的话题,冲上了热搜。 04年出生的李志威,在山东菏泽的一个小村庄长大,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 一次短跑测试,让文化成绩并不理想的他,看到了人生往上扬的转机:跑步。 他拼命抓住这样的机会,提升自己并不突出的短跑成绩,每天训练5小时以上,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都在挥洒汗水、坚持追风。 百米成绩曾从省级排名170多,突破到全省第二,最终在7月份被北大录取。 勤能补拙,他用汗水、坚持和信念,跑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有人说,这是特长生,普通孩子没得比,但我们应该看到天赋下面的汗水,成功路上的苦苦坚持。 我们也许无法复制别人的人生,也许在人生大考上短暂失利,但是只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路,坚持走下去,永不言弃,时光终不负你。 3.分流进入职高,可能无缘体制和大厂,但学得一门好技术,生活也过得不错,条件允许也可以自己创业。 前两天,在抖音上刷到一张图。 这位妈妈感叹说:鸡了10年的娃,最后连深圳最差的公立普高都没有考上。 而站在儿子旁边优秀的女同学,毫无悬念地考上了深中(深圳中学)。 一所被称为广东省实力最强的中学,曾一年考入43个清北的学生,来这里上学的基本都能上211高校。 说不遗憾自然是假的,但是她潜意识里也清楚:严重偏科的儿子,是走不上高考的路的。 她的儿子文科很差,唯独编程很好,这次还因为参加编程比赛,拿到了区里面的科技少年奖。 因此,尽管有条件,她在挣扎后还是放弃了让孩子读私立高中,选择了职高。 原因是: 与其浪费三年时间让孩子学习学不好的文化课,不如上职高选他的喜欢的软件专业,可以稳上大专,万一以后开窍了,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 换一条赛道,豁然开朗。 她说: “可能在优秀的家长眼中,考上职高不算鸡娃成功。 但是,我想说的是,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更不能放弃孩子。我们鸡娃的目的是,帮自己成绩不好的孩子走上一条就他的能力来说,是最优的路”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会觉得“上职高就完了”,其实这样的心境很容易影响孩子,让孩子也自暴自弃。 但是,乾坤未定,未来怎样谁说得准呢? 图中那位考上深中的女同学固然也优秀,但是在我看来,经常参加编程赛得奖的孩子也不差,在互联网时代,他的前途同样一片光明。 而作为父母,我们最忌讳的是,是在孩子自己放弃之前,我们先放弃了孩子、看低了孩子。 4.分流进入职高,职高水平堪忧,技术也没学好,未来只能从事服务业等收入略低的职业。 这也是父母最担心的。 父母们焦虑的不是职高,而是焦虑没有文凭这个敲门砖,孩子以后将寸步难行。 他们在职高学习幼师、烹饪、汽修、导游、计算机……等专业,可能会突然意识到了学习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开始专注技术。 也有可能受环境影响,无心学习,浑浑噩噩度过职高3年,进入社会后因为技术欠缺,学历又比不过本科生,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有句话说:“身陷低谷时,往往就是人生转折点的开始。” 有人在低谷逆风而上,也有人在低谷就此沉沦,顺势躺平。 说句扎心的话,如果自己不努力,别人救不了你。 无论再难,其实都有路走,只是有些路相对顺遂好走,有些路相对坎坷曲折。 如果不小心走到了难走的路,更要教会孩子要扛得住失意和挫折,积极面对,寻求改变的契机。 尽管我们的人生,会面临很多分岔路口,但是每一次,其实都有机会把路走好。 与其自我沉沦,归结为命运,与其期待环境改变,不如改变自身。 村上春树曾经说过: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不管是职高还是普高,不管当下拿到什么样的牌,其实都不代表人生的全部。 是积极向上、努力拼搏,还是随波逐流、自甘堕落,是这些选择与否,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走向和高低。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常常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觉得往下走很容易,但其实,只有往上爬才会更轻松。 与其给孩子的人生过早定性,我们更应该教会孩子选择和坚持的意义。 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引导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那条路,而无论孩子选择了哪条路,希望都有一股坚持和永不言弃的力量,推着他向前走、向上走。 来源:教育编辑部;教育;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