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知书书 这十年,生态环境保护真正覆盖了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2022年10月9日,蓝天白云下的北京北海公园。新京报记者王飞摄 新京报社论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近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中外记者面前,展示了一幅在故宫午门拍摄的星轨图。 这不仅是百年故宫与万古星辰同框对话,更是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真实写照。 从“十面霾伏”到“北京蓝”,只是我国十年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空气质量都已经得到了显著改善。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判断,背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更体现了坚定的生态环境治理决心。 ▲2022年4月26日,游船驶过北京市通州区运河商务区。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图/新华社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历经十年坚持不懈的系统治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蓝天碧水保卫战”让城市变得更宜居,“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让乡村“换新颜”,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了90%。可以说,生态环境保护真正覆盖了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长期是劣V类的白洋淀,如今鱼虾成群、水鸟翔集,华北平原的明珠重放异彩;曾经“千疮百孔”的祁连山,现在“满山苍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动现实;在福建宁德海域,过去的海漂垃圾场被改造成美丽的“海上田园”,是海上养殖绿色转型的典范……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当我们身边的蓝天白云渐成常态、绿水青山随处可见,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社会新风尚。从“光盘行动”到“垃圾分类”,从“骑行通勤”到“新兴城市运动”,民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反哺于民,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逐渐内化为民众的日常自觉。 当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就像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复绿整治矿山,治理污水垃圾,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2年5月15日,河北石家庄滹沱河一景。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最大水系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图/新华社 生态文明是中国倡导的美好愿景,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这几年,在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不仅积极推动各方共建“绿色丝绸之路”,使“一带一路”成为全球低碳转型和疫后绿色复苏的重要引擎,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陆续发布“双碳”目标下的“1+N”政策,加快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 这一系列主动作为,彰显了全球生态建设的中国贡献、中国担当,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充分体现。 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绿色之路,蔚然铺就。如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则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终有一天,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随时抬头都能仰望璀璨星空。这是生态文明之光,是人类最极致的浪漫,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美丽中国。 编辑/何睿 校对/吴兴发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