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广东工业经济的奋进十年

2022-11-09| 发布者: 金湖信息社|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经济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
群发短信 https://www.youlaiduo.com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经济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式发展,从“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到汽车、石化、智能手机、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持续升级,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三来一补”发展模式,到打造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广东建立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十年来,广东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工业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新的台阶。谋发展、求突破、开新局,广东工业经济的奋进十年,见证着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经济发展的深刻变迁,更折射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懈探索的宝贵精神。

  一、广东工业经济的主要成就

  (一)规模总量连续十年蝉联全国第一,制造业第一大省地位稳固

  综合实力领跑全国。2012-2021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从5.7万亿元增长到12.4万亿元,年均增长9.1%,连续33年位居全国第一。工业体量持续壮大。2012-2021年,广东省工业增加值从2.2万亿元增长到4.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全部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到40%以上,工业经济带动与支撑作用明显。工业产品优势突出。全国纳入统计主要工业产品共574种,广东生产481种,其中164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5G手机、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量全球第一,全球每卖出三台手机就有一台是广东制造,产品质量合格率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现代产业体系根基不断夯实,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成效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2021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4.1%,比2012年(71.2%)增加12.9个百分点,依托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一期、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广东省不断平衡轻重工业比重,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产业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撑。优势产业引领作用愈发明显。当前,广东省已培育出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农业与食品等7个超万亿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广东省以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谋划发展培育新产业新动能。2021年,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约4.9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40%,发展速度快于全省GDP增速。其中,智能家电集群培育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家电制造基地;汽车年产量超330万辆,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的33.9%、产量连续2年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产业集群建成充电设施保有量、加氢站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广东省有6家集群胜出,与江苏省并列全国第一。

  (三)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科创高地基础不断夯实

  研发投入强度全国领先。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从2012年的1236.2亿元增至2021年的超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2%提高到3.1%,位于全国前三。科研人才队伍愈加壮大。2021年,广东省研发人员突破110万人,比2012年增加47万人。其中,2020年广东省规上工业企业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70万人,比2012年增加18.1万人。创新主体活力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广东拥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5.7万家。创新载体加快发展。截至2021年,广东省共获批建设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新型研发机构277家,建成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2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拥有发明专利有效量44万件,位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万件,排名全球第四、全国第一。

  (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成效显著,粤企蓬勃发展彰显广东经济活力

  企业发展量质齐升。2012-2021年,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38567家增加到58785家,十年间增长52.4%。截至2021年,广东省年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百亿元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2家、136家,其中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27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中国500强;累计培育大型骨干企业311家、世界500强企业1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8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04家。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2021年广东省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69785.1亿元,较2012年增长了1.8倍;利润总额达10927.6亿元,十年间增长135.7%;税收规模由2012年的4958.9亿元上升至8583.1亿元,十年间增长73.1%。广东制造“金字招牌”更加闪亮。2021年,广东上榜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的制造业企业数量为54家,在企业市场化培育和知名品牌建设方面优势显著。

  (五)产业转型升级亮点突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增强

  “5G+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作为首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广东省建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累计培育超370家垂直行业与跨行业跨领域服务商,孵化超200个标杆示范项目与13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广东省狠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率先在全国出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措施,探索创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引进培育510家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开展16个产业集聚区数字化转型试点,累计推动超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6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提质增效。智能制造水平稳步提升。广东省针对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围绕行业典型应用场景,集中力量打造以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为主的试点示范项目,培育13家企业入选国家2021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1家企业入选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依托全流程绿色改造技术,广东省工业企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推动实现节能降碳、绿色发展。2021年广东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约为全国工业能耗强度的一半,能源利用效率居全国前列,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241家、绿色设计产品871种、绿色工业园区1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1家。

  (六)“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确立,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质量迈进

  “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广东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有25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54.6亿元,同比增长8.5%;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后)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5.7亿元,同比增长10.5%。区域产业协同成效进一步凸显。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积极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等产业载体的建设。其中,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中医药等为发展重点,引进广药集团、修正药业、仁和药业等知名医药企业及研发机构,形成由超4200家生物医药企业构成的产业集群;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开放区聚焦生活服务、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香港研、深圳造、全国销”的产业协作模式。沿海经济带与北部生态发展区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沿海经济带布局一批千亿元级石化、钢铁等重化产业集群和核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清洁能源产业项目,成为全省发展的新主战场。北部生态发展区在绿色发展主基调下,积极承接来自珠三角地区工业企业,工业与绿色化发展同步推进。

  二、广东工业经济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始终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现代产业体系根基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是广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十年来,广东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有力提升制造强省建设速度。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做足政策“文章”。十年来,广东省重磅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制造业19条”)《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构建起“1+20”政策体系,明确了广东省壮大“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下足“猛药”。十年来,广东省陆续出台“实体经济十条”“民营经济十条”“制造业投资十条”,通过“降成本、优服务、宽准入、助融资、推创新”等一系列措施为制造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氛围。“制造业十九条”启动实施“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以科技创新、集群建设、产业链跃升、空间布局、品牌培育、营商环境为突破点,为制造业“强筋铸魂”。围绕市场主体培育打出“重拳”。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开启了广东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特色之路。十年来,围绕中小微企业培育,广东省出台了《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小企业26条”等在内的8条专项政策措施,建立了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系统,搭建了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持续完善。

  (二)始终坚持发展、突破和转型,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

  坚持发展、突破和转型,是广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十年来,在党中央赋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下,广东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系统谋划和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积极探索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广东模式,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强劲动能。充分发挥试点示范对全局性改革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广东省扎实推进深圳市综合改革试点和重大改革试点实验区建设,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深圳市综合改革试点中,重点推出一批关于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民生服务完善等重点领域改革措施,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实施,改革成效持续显现。同时,广东对省内重大改革试点项目进行专题谋划,聚焦经济发展与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加快五大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大胆实践、抢抓机遇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看得准的产业和项目,广东省科学谋划、敢于出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非禁即入不干预,以市场化机制推动了华星光电等重大项目上马,抢占了超高清视频、海上风电等产业发展先机。以超高清视频产业为例,2019年,广东获批建设全国首个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培育引进一大批重大项目,培育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面板、模组到终端整机的全产业链生态。

  (三)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创新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广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十年来,广东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强核工程”,持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十年来,广东省坚持以创新引领和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以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抓手,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快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十年来,广东持续加大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科研攻关力度,面向产业短板、弱项安排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力实施广东“强芯行动”和“铸魂工程”,不断加快重点产业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其中,5G、4K/8K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天鲸号”超大绞吸挖泥船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大批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助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

  (四)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探索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广东模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是广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十年来,广东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活力足的优势,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政策供给、营造发展环境、统筹协调上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实现有机结合,为广东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推动“三旧改造”,实施“村镇工业园”升级改造,首创“工业用地保护区块”,着力保障制造业发展空间;高质量实施制造业高端人才“千企智造·智汇行动”,探索粤港澳人才协同管理创新机制,畅通劳动力和人才要素流动渠道;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探索建立深圳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出台全国首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文件,构建两级数据市场,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自2012年起,广东省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率先推进权责清单制度,2021年省级权责事项压减至1069项,办事时限压缩70%;“数字政府”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粤省事”“粤商通”等品牌深入人心,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府服务能力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近年来,广东省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从14个环节压缩为1个,开办时间从35天压缩到1天,有效提升了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便利化水平,同时不断完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连续多年上榜“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五)始终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新活力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广东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从发展“三来一补”的补偿贸易开始,逐步升级到“三资”企业加工贸易,再到制造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带动中国深度参与到国际产业链,广东正是在一步步的开放竞争中提升了整体实力,成长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高地。主动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十年来,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优势,不断提升制造“引进来”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面向“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广东着力推动与东盟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引进布局建设如巴斯夫等东盟市场紧缺的上下游项目,不断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助力全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纵深推进“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广东牢牢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推动大湾区资本、人才、技术要素高效流动,促进全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

  砥砺前行,初心不改。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凭借苦干实干、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笃定前行,奋力把工业经济发展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将牢牢把握新时代赋予的重大机遇,担当起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作者:赛迪顾问广州分公司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金湖信息社 X3.2  © 2015-2020 金湖信息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