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2(a+b);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4a。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 如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s=vt。 分析每一种算法,找到其特点、优点、缺点,引导学生优化算法。 教学时还要关注各种算法的特点,以及对后续计算学习的影响与作用。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尊重多样化的算法;另一方面应分析各种算法的利弊,引导一些学生改变自己的计算习惯,采用更有意义的思路与算法。 上面的算法三,有明显的笔算印记,它是从个位算起的。而算法一和算法二是从高位算起的,这是与算法三的最大不同。人们进行口算,一般从高位算起,思路比较顺,能减少错误的发生。曾经有实验表明,采用算法一和算法二的计算正确率明显高于算法三。所以,算法三不宜提倡,并且要想办法改变有关学生的这种算法。 算法一和算法二,不仅可以应用于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而且还能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上。但是,应该注意到,采用算法一来口算退位减法会有些麻烦,蕴含着发生错误的因素。例如,56-27的口算过程是:50-20=30,16-7=9,20+9=29。而有些学生的第三步会算30+9=39。显然不如像算法二那样:56-20=36,36-7=29。所以,应该鼓励学生尽量采用算法二。 《生活中的负数》知识点 正负数 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一个量为正,与它相反意义的量就为负; 正数:比0大的数字都是正数,正数是正数前面添上“+”号或省略不写,读作正几或几,如+5、+20等等,读作:正5、正20。 负数:比0小的数字都是负数,负数是在负数前添上“—”号,读作负几,如—2、—10等等,读作:负2、负10。 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指定的数量,再把字母的取值代入式子中求值。 字母的取值范围。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决定的。 方程的意义。 方程的意义。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等式的性质。 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教材在随后的“想想做做”里设计了算法引导的习题。第1题(教材第60页)的每一组里有三道题,例如,32+50、82+7、32+57。其中前面两题是连续的,“82”是第1题的得数,是第2题的加数,两题连起来就是32+50+7,这正好是第3题的算法:32+57→32+50→82+7。 又如,57-30、27-2和57-32为一组题(教材第62页)。连续地口算前两题,也就是口算了后一题。 教学这些题,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感受三道题内部的联系,体会前两题的计算过程就是第3题的计算过程,从而适应上述的算法二。 引起学生对进位、退位的注意,避免由此造成的错误。 进位加和退位减,往往是计算错误的高发区。减少算错、避免算错,需要学生准确把握进位还是不进位、退位还是不退位。为此,教材里有如下的安排。 角的度量重点、难点梳理 线段有2个端点,可以测量出长度,射线有1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和直线不能测出长度;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也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符号“∠”表示 把一条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把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1份所对的角是1度,记作1。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