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12电影网免费看大片 https://www.8212.xyz 我的语文老师王仪冯正荣 王仪老师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不管学习好,还是学习差,只要愿意继续读书者,每年正常升一级,也没有小升初考试。1969年,我上了总寨中学的初中,学校已经开始“复课闹革命”,破除了旧的教学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取代了校长负责制;改秋季招生为春节招生,每年1月招生,12月毕业。我的高中毕业证上的时间就是1972年12月29日;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成了初中两年、高中两年,学校实行开卷考试,说是抄一遍也是收获;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成立了连和排。像现在学校的班叫排,班长叫排长,当时我被推选为排长,连任到高中毕业。我们年级三个排为一个连,连长指导员由老师担任;早自习改成了毛主席著作天天读。现在看,那时候的这一系列教育改革都是不符合实际的“瞎折腾”。 我们刚上初中的时候,王仪老师还没有平反,他由一位大名鼎鼎的校长成了一名“恢复教师资格,在教学中以观后效”的普通教师。他由刚开始的语文老师,后来成了我们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王老师不计较个人得失,安心自己的教学工作,他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好教师。 有一次,学校召开“批判走资派王仪大会”。大会召开前,通知每个排(现在的班)有一名学生代表在批判会上发言。主持批判会的老师问我,要不要在会上发言?我那时候已经懂事了,我觉得怎么能批判这么好的老师呢!我拒绝了在批判会上发言。我们排另找了一名同学发言。 当时,我们学校的礼堂有主席台,没有座椅。开会那天,同学们带上教室的凳子到了礼堂,老师们带上办公室的椅子坐在了前排,王仪老师也带上椅子和其他老师坐在一起。 批判会开始了,几个高年级的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上,指着王仪老师用辱骂性的语言开展批判。王老师知道他们说得是不实之词,任凭他们滥骂,他坐在那里一声不吭。我们看到了王老师的博大胸怀和忍气吞声、负屈含冤的精神状态。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老师并没有影响教学,他还是千方百计想办法给学生上语文课,决不误人之弟。 我们上初中的时候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语文课没有正式教材,王仪老师就把毛主席著作当教材、把《解放军报》刊登的文章当范文,想方设法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 作者冯正荣(第二排左五)、王仪老师(第一排左四) 他给我们讲怎样写议论文的时候,首先要求我们熟读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在大家熟读原文的基础上,他给我们讲,写议论文,开头部分就要提出论点,主题部分重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尾部分得出结论。他还给我们讲,写议论文要掌握三要素,论点是证明什么、论据是用什么证明、论证是怎样证明。他接着讲,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开始就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间讲了如何辨别敌友,最后,在一一分析各个阶级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后,得出了总体结论。从而,我们懂得了毛主席这篇光辉著作逻辑之严谨、结构之精妙,简直就是议论文中的典范。 他给我们讲怎样写记叙文时说,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为主的一种文体形式。那天,他拿着《解放军报》上刊登的部队野营拉练的长篇通讯,逐段逐句地讲记叙文的写作。他读到部队野营拉练途中,晚上紧急集合,一个战士一只鞋找不到了。文中讲到,如果是打仗,没有鞋穿怎么能打胜仗。王老师说,这叫夹叙夹议。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仍然印象深刻。 王老师在讲语文修辞的时候,也是用毛主席的经典语录为教材,让我刻骨铭心。王老师用毛主席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来讲排比句的写法。毛主席的这些排比句把意义相关、结构相似、语气相同的词句并排在一起,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充分体现了智慧思维和领袖风貌,激励人们战胜敌人。 王老师讲什么是对偶句的时候,也是把毛主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些经典语录当教材,说明对偶句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一样多,意义对称的句子表达意思相近或相对的修辞方式。毛主席的这些语录,对仗工整、平仄合律、寓意深刻。 王老师给我们讲怎样写新闻稿的时候,也是把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作教材。这是毛主席给《人民日报》写得新闻稿,这篇不到一千字的新闻,既有新闻之规、又有政治之势、还有文学之美。通过学习,使我们掌握了写新闻稿的基本常识。 王老师为了教好语文可以说煞费苦心。他要求我们背诵毛主席诗词。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版的毛主席诗词36首,当时我能熟背二十多首。 王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也是我们同年级三个班的语文老师。他要求学生人人会背《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是第一篇,没过多久大家都会背了,而且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纪念白求恩》是第二篇,大家陆陆续续也背会了。同学们正在背诵《愚公移山》。 有一天早晨的天天读(那时候不叫早自习,叫毛主席著作天天读),王仪老师拿着“老三篇”到了我们的教室。他忽然提问,会背《愚公移山》的同学请举手,大家都沉默了,教室里一片寂静。当时我是全校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老三篇”我全会背,而且每一段的标点符号都记得清清楚楚。于是,我举了手。王老师没有让我背全文,而是提问。 王老师问:“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是什么?”我回答:“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 王老师接着问:“第三自然段的第二个句号前面的内容是什么?”我略加思索后回答:“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王老师又问:“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尾的最后一小段是什么?”我回答:“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王仪老师在做实验 王老师当场表扬我真的会背。后来,我针对个别同学迟到早退的问题,写了一篇《天天读雷打不动》的作文,王老师上语文课的时候,拿到三个班读给大家听,并要求同学们坚持天天读,背诵“老三篇”。 当年背会的“老三篇”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稍一提示,许多段落都能背得出来。 王老师不仅给我传授了语文知识,而且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人。 我们初中毕业的时候,总寨供销社要从我们初中毕业班招几名营业员。我当时是全校的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在总寨公社有一定的知名度。供销社主任问我,想不想到供销社当营业员,每月工资二十多元,还能转为城市户口吃“商品粮”。我把这事告诉父母亲,父母亲都非常高兴。他们说,我们是农村人,常年在庄稼地里干活,夏天晒脱一层皮,冬天冻掉一层皮,风吹雨淋干农活多苦啊!供销社当营业员,吃的是国家商品粮,每月还有二十多元的工资。在供销社上班,夏天不晒太阳,冬天有火烤,这是多好的工作啊!这种好事找关系都办不上,你应该去。 我把这件事告诉王老师后,王老师说,供销社的营业员发展空间不大。你学习好,应该继续上高中,将来可能有好的发展。我听了王老师的话,放弃了当营业员,继续上高中。供销社从我们毕业班招了几个营业员,他们如愿吃上了“商品粮”。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当了营业员,不知道后来的发展会怎样,也可能早就是“下岗工人”了。 我高中毕业的时候,部队接兵干部到学校了解应征入伍青年的情况,接兵干部想要我,我给王老师说了想当兵的想法,王老师表示坚决支持。他还说,你如果当兵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政工干部。当时我们学校有11名同学被批准入伍,有10人和我一起来到了汽车第十八团,成了光荣的川藏线汽车兵,加上已经毕业的两名高年级同学,我们总寨中学的同学就有12人在汽车第十八团当兵。 当时学校在操场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为我们11名应征入伍的同学举行了欢送仪式,我在大会上代表参军同学表了决心。 欢送大会结束后,王老师给我赠送了一个塑料皮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了“赠冯正荣同学:努力学习,保卫祖国”。我把这个笔记本当部队的工作笔记,常以王老师嘱咐的“努力学习”激励自己,在后来的工作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本文已经王仪老师的子女审阅、王振海提供了有关资料) 作者冯正荣(第三排左八)、王仪老师(第二排右五)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