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网站定制 https://www.zsxxfx.com 文|那年美美 本文纯属原创,感谢评论与转发! 『【美美谈情感】,每天趣谈人物,社会,热点等情感新鲜事。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期待您的关注!』 佛说:“人生实苦!” 人说:“只会苦一阵,不会苦一生。” 有个人,他苦了半生。 从刚记事,到能担事。 2008年9月,山东临沂学院的新生报到处,有一名男生,显得特别与众不同。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黄色衬衫,脚上蹬着双破了洞的解放鞋。 左手抱着个鼓鼓囊囊的编织袋,右手紧牵一位目光呆滞、神情恍惚的中年妇女。 他慌慌张张地择路,风尘仆仆地走来。 虽满脸疲惫,却难掩喜悦。 这一幕,被媒体快速拍了下来。 他,就是刘秀祥,旁边的中年妇女,是他已经疯了的母亲。 很快,“寒门学子千里背疯母上大学”的感人故事,在网上被报道得沸沸扬扬。 1988年,刘秀祥出生在贵州望谟县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 4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因伤心过度,精神崩溃,从此变得神志不清,疯疯癫癫,生活不能自理。 而刘秀祥的哥哥姐姐,因为受不了这样的贫穷,先后都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 一夜之间,原本温馨的六口之家,只剩下刘秀祥和母亲两人。 这一年,刘秀祥才10岁,刚上小学四年级。 小小年纪的他,只能用稚嫩的肩膀,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他扛着锄头,像大人一样去地里种玉米,种蔬菜,回到家中,又赶紧给母亲做饭。 而母亲因为犯病,会经常摔碗,不吃饭。 村里的孩子都知道刘秀祥家的情况,没有一个人和他玩,甚至在刘秀祥放学后,大家还会捡起地上的牛粪砸他。 每当这时候,母亲就会马上跑过来,挡在刘秀祥前面,怒骂对方,拿起石子砸人家的窗户。 刘秀祥知道,母亲即便疯了,也依然不会忘记保护他,有母亲在,这个家就在。 为了维持和母亲的生计,年幼的刘秀祥,只好到处捡废品。 可他并没有把学习落下,每天早早起床把饭做好,看着母亲吃过后,他就背着书包去上学。 因为他永远记得老师对他说的: 在刘秀祥眼里,老师就是非常牛的人,他们知道很多。 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成为像老师那样的人。 就这样,在照顾母亲,下地干活和读书写字的日常中,刘秀祥慢慢走到了小学毕业。 刘秀祥要离开村子,去县城读初中了。 村里人都为他高兴,可他却说,要带母亲一起去。 大家都笑他,刘秀祥就牵着母亲来到父亲坟前,跪下发誓说: “孩儿立志出相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如此决心,可见一斑。 刚到县城,刘秀祥没钱租房子,便在学校附近的山坡上,用稻草搭了个茅棚。 他在地上挖个坑,再架上铁锅,就变成了灶台。 砖头放地上,就是凳子。 锅盖反过来扣,就当桌子。 这个简易的草棚,就是母子俩临时的家,也是刘秀祥求学梦开始的地方。 初中三年,刘秀祥每天放学后就去学校附近捡废品,周末去街上发传单,去饭店做服务员。 这样下来,每月也能挣80多元,勉强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 初中毕业后,刘秀祥考入了安龙县一所重点高中。 那年暑假,为了挣学费,他经人介绍,去了遵义一家水电厂抬钢筋。 虽然刘秀祥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但抬钢筋这样高强度的重力活,还是让这个才15岁的少年,感到了力不从心。 一个11小时的白班干下来,他的肩膀都被磨破了,手也裂开了一道道口子。 炎热的夏季,汗水顺着伤口流淌下来,疼痛难忍。 但为了读书,为了挣学费,为了供养母亲,刘秀祥咬牙坚持了下来。 他还打听到,上夜班只要8小时,而且按白班的工钱来结算,便向厂里申请了白班夜班一起上。 也就是说,24小时都在工厂干活,没有休息。 虽然他年轻,但因为极度犯困,有好几次,刘秀祥都从100多米高的铁架上栽了下来。 幸运的是,工厂的安全防护措施很到位,铁架底下的防护网把刘秀祥给兜住了。 他险中求生,这才捡回一条命。 终于,一个暑假过去,刘秀祥赚到了1000多元血汗钱。 去除上高中的800多元学费,剩下的就是他和母亲这个学期的生活费。 然而,在人生地不熟的安宁县,刘秀祥再也没有多余的钱租房子。 最后,他只好和母亲住进了一间廉价的房子。 说是房子,其实就是一户人家曾经用来养牲口的地方,一个用土砖砌成、四周都敞开通风的猪圈。 刘秀祥买来几个编织袋,把袋子铺开,挡住各个通风口。 一到冬天,这个低矮潮湿的房子里,四处透风,母子俩经常冻得缩成一团。 让母亲跟着自己四处漂泊,而且过得这么艰苦,刘秀祥心里很愧疚。 唯独谈到让母亲受苦,这个从不叫屈的铮铮铁骨的男儿,再也忍不住泪水横流。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命运,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而高中三年,刘秀祥最怕的,就是过年。 除了这些,刘秀祥根本没有时间心疼自己。 因为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等待他的,就是无法自理的母亲,各种学杂费,和没有下落的一日三餐。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没办法,刘秀祥只能对自己狠一点。 这种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既要面对繁重的学习,又要照顾母亲,还要谋求生计,忙得像个陀螺的刘秀祥,每天最多只能睡4个小时。 在这样不堪负累的坚持中,他迎来了心心念念的高考。 然而,谁也没想到,高考前一周,他却病倒了。 最后,刘秀祥以6分之差落榜。 得知这个结果,他委屈,迷茫,甚至绝望。 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一炬。 他期待的黎明,终究没有到来。 要知道,这些年自己是用生命在读书,与命运做抗争,不成想,却是这样的结局。 被逼到墙角的刘秀祥,想到了自杀。 轻生之前,他想回首一下自己这18年,到底经历了什么。 刘秀祥打开日记本,一页一页地翻着,像是在跟过去做告别。 字里行间,溢出来的全是窘迫和辛酸,这让刘秀祥原本已如死灰的心,更加窒息。 突然,本子上于2002年5月19日这天写下来的一句话,让他眼前一亮。 刘秀祥被深深触动了! 是啊,这个世界上,比我不幸的人多了去了。 成长,不就是去接受任何在生命中发生的状况,即使是不幸的,不好的,也要去面对它,解决它,使伤害减至最低吗? 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这一刻,刘秀祥终于释怀。 带着重新生活的勇气,刘秀祥变卖了全部家当,换来了90多元钱,和母亲离开了安龙县,来到贵州兴义市的一个洗浴中心打工谋生。 刘秀祥在这里的工作,就是给人搓背,搓一次是5元钱。 这时候的他,已经放弃了读书,就想着靠自己的双手,和母亲度过余生。 可有一天,在和客人的交流中,他发现,自己不能就这样一辈子给人搓背,人生还有另一种活法。 而到达的路径,就是读书。 刘秀祥想到了复学,他联系了当地至少5所民办高中的校长,但因各种原因均被拒绝。 其中一所学校的校长,刘秀祥先后求了四次。 当第五次去求这位校长的时候,刘秀祥直接给对方跪下了: 这一次,校长终于答应了。 男儿膝下有黄金,这一跪,是刘秀祥放手一搏的最后希望。 而接收刘秀祥的学校,事后也了解到了他的特殊情况,班主任便发动全校师生捐款。 解决了生活来源,刘秀祥这才得以专心学习,全力以赴高考。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刘秀祥考取了山东临沂师范学院。 刘秀祥喜出望外,抱着母亲痛哭了一场。 这一天,他足足等了19年。 可高兴之余,刘秀祥又犯难了,三千多元的学费,对于当时身上只有60元的他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好在班主任给他介绍了一份铁矿厂的暑期工作,在这里,刘秀祥每天工作17个多小时。 暑假过完,他好不容易凑足了两千多元从贵州去山东的路费。 同年9月,刘秀祥带着母亲,千里北上,来到大学报到。 也就是这时候,刘秀祥“背母求学”的故事,开始被媒体大肆报道。 刘秀祥在校园周刊上发现了关于自己的报道,本就缺钱的他,不惜花好几百元,把周边报亭所有的报纸都买了下来。 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难处,他最不需要的,就是同情。 入学后,刘秀祥一如既往地利用课余时间打零工,做家教,发传单,摆地摊,做服务生。 所得的收入,除了学费,生活费和母亲的药费,他还拿出一部分,资助在贵州捡废品时认识的三个弟弟妹妹读书。 大学期间,刘秀祥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2年7月,刘秀祥毕业了。 很多看过他报道的用人单位,纷纷抛过来橄榄枝。 甚至还有单位给他承诺,在北京工作,55万年薪。 面对诱惑,刘秀祥想了想,最终还是婉拒了。 从没向苦难低过头的他,不想依靠贩卖自己的悲惨故事,来博取别人的优待。 他要向全世界证明,他所拥有的,全是凭个人能力,而不是媒体报道下的光环。 同年,刘秀祥应聘到了临沂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月薪一万二。 然而,就在公司有意将他培养成管理层的时候,刘秀祥接到了老家一个他始终在资助的妹妹打来的电话。 对方告诉刘秀祥,读完初三就不想上学了。 妹妹的辍学决定,让刘秀祥无限感慨。 他要让妹妹明白,在钱和梦想之间,梦想更重要。 而离梦想最近的,无疑就是读书。 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秀祥知道,比起钱,妹妹更缺的,是一种精神动力,一种当追梦遇到了困难,一回头,就有人站在她身后的精神动力。 而他,决定去充当这股精神动力。 他不能看到这些家庭条件不好、但又苦于没有办法做出改变的孩子,再去走别的弯路,甚至是错路。 刘秀祥心想,只要能改变他们当中的一个人,就能改变大部分人。 有了这个想法,刘秀祥不顾挽留,毅然向公司递交了辞呈。 这个曾经拼尽全力走出大山的青年,带着他在大山外的收获,以及他不离不弃的母亲,又重新回到了贵州老家的大山深处。 2012年,刘秀祥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农村义务教育基层特岗教师招考,成为了望谟县某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 不久后,他又被调到望谟县某高中,担任5个年级的历史老师和3个班的班主任。 来这里读高中的孩子,中考分数都很低。 刘秀祥心想,他们能继续读书,想必都是对人生还有想法,对未来还有期待的人。 可让他意外的是,这些孩子,不是抽烟,喝酒,就是谈恋爱。 刘秀祥也曾陷入深深的怀疑,自己重回大山的决定,难道真的错了? 不可能! 他坚信,这条路是对的。 诗人叶芝说: 想让孩子们奋发读书,就得唤醒他们的内在动力。 要知道,这些不堪回首的过往,面对媒体的报道,面对社会的关爱,面对企业的示好,刘秀祥都不曾讲过。 除了不想接受别人廉价的同情,以及伤害那点可怜的自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每讲一次,就痛苦一次。 可为了这些山里孩子,刘秀祥不惜把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展示在他们面前。 他想让学生们相信,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 不仅如此,刘秀祥还自费掏腰包,资助贫困孩子上高中。 他一次次绕过崎岖的山路,辗转到各个村镇做家访,说服家长送孩子读书。 光是摩托车,就骑坏了七八辆。 他还发动大学同学,联系各院校的教授,资助望谟县贫困学生。 而交换条件,是自己到大学去免费做励志演讲。 每一场演讲,换取2个学生的资助名额。 多年下来,刘秀祥已经累计资助了1900多名学生,对接资助的金额,高达290多万元。 终于,在他呕心沥血的教育下,截止到去年,望谟县高考本科录取,从2012年,也就是他重回大山那一年的70人,上升到了1274人。 很多孩子,成为了村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某位哲学家曾说: 刘秀祥不仅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影响了望谟县一代又一代学子,还点亮了无数山里孩子的未来。 而现在,距离他“千里背母上大学”的桥段,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 当年那个青涩稚嫩的寒门学子,如今已是人到中年。 34岁的他,立业,教书,结婚,生子,一切水到渠成。 刘秀祥的妻子,也是望谟县的一位老师,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正在当地上幼儿园。 他的母亲,也一直跟着他们生活。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日子平淡而又幸福。 不仅如此,刘秀祥的事业也节节攀高。 现在的他,已是上千人学生的望谟县实验高中的校长,在当地闻名四方。 曾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被誉为“十大最美教师”。 从四岁丧父,风雨飘摇的凄苦童年,到如今事业有成,志得意满的辉煌中年,刘秀祥的故事,催人泪下,荡气回肠。 身在泥泞,却心怀美好。 生活在阴沟,却依然仰望星空。 永不认命,就是刘秀祥的命。 电影《怦然心动》里有句很扎心的台词: 生活的残酷,往往就在于,命运没有所谓的公平。 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人却只能向死而生。 而生活的馈赠,往往又在于,上天无情地把你推向了地狱,但始终没有阻断你通往天堂的路。 只要你有心去够,即便是再烂的牌,也可能打成王炸。 刘秀祥所有的光鲜背后,都是大把的血汗,和漫长的寂寥,以及无人理解的孤独。 他的成功,不过是历尽艰难的破茧而出,从里到外,都透着两个字:努力。 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我们才愿意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 记住,坚持不懈,勤奋耕耘,厚积薄发。 心之所向,万水千山,总会抵达。 共勉!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